“亮剑”精神耀天山 大漠边缘建家园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1 13:14:00    

亮剑文化广场、亮剑花苑……夏夜微凉,漫步兵团六师一〇三团,随处可见“亮剑”元素。“亮剑之团”的美誉,既承载着一〇三团过往的峥嵘岁月,也是一〇三团一直以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个地处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团场,前身是八路军一二九师新九旅二十五团,历经抗日战争烽火和解放战争洗礼,参与陕北“三战三捷”和解放西安、攻克兰州等战役,沿用过七七一团、十六团、新三团、四十九团、五十一团等名号。

1953年6月15日,由五十一团和四十九团的编余干部、战士1466人组成十六团,奉命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六师十六团,1969年7月7日更名为一〇三团。几十年来,这支英雄的部队在大漠边缘开垦良田万顷,在丝路古道建起幸福家园。

烽火映山河

“韩略村伏击战,父亲跟我讲过很多遍。”白发苍苍的赵开慧走进六师一〇三团亮剑团史馆,在展厅中陈列的历史照片前久久凝望。透过一幅幅照片,赵开慧仿佛看见了父亲赵富昌自豪的笑容。

抗日战争时期,红九十一师缩编为七七一团,与三八六旅十六团(新一团)共同组成后来的新四旅。这两个团主要在太行山区和冀南地区作战。

1943年10月22日,时任新四旅旅长的王近山率十六团路过山西洪洞县东部韩略村一带。当时,日寇华北方面最高司令长官冈村宁次正指挥日军对八路军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大扫荡。

情报显示,大扫荡期间,临屯公路每天都有数十辆日寇汽车从韩略村通过,其余日寇和伪军在碉堡里,很少出来巡逻。

王近山认为,韩略村群众基础好,地势险要,是打伏击战的好地方。

10月23日,王近山带领连以上干部化装侦察地形,研究作战方案。次日凌晨,部队全部进入设伏阵地。当日寇汽车声隐隐响起,王近山一声令下,首先向日寇车队后方汽车开火。大火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指战员们在机枪火力掩护下,打得日寇措手不及,只得钻进汽车底下躲藏。

四连七班的战士跃出阵地,跳上汽车用机枪扫射。六连战士冲下路沟,拿起战刀与敌拼杀。一些日寇妄想向阵地反冲锋,结果被手榴弹织成的火力网炸得死伤惨重。最终,这场不足3个小时的伏击战,八路军出其不意地歼灭了日寇从华北抽调军官组成的战地参观团。

参与这场伏击战的十六团五连连长,正是六师一〇三团第一任团长赵富昌。而韩略村伏击战也被作家都梁作为素材,写进了长篇小说《亮剑》中,其中,深受大众喜爱的角色李云龙,正是以王近山为原型塑造的。

屯垦在天山

“‘亮剑’精神强调的是无畏的斗志、坚定的信念和敢于担当的魄力,不仅适用于军事、竞争场景,也常被用来鼓励人们在生活、工作中直面挑战,不向困难低头。蔡家湖荒原上打出第一口井,就是‘亮剑’精神的最好写照。”一○三团亮剑团史馆讲解员杨丽花介绍。

1952年,五十一团选拔机枪连7名战士组成先锋班,来到了渺无人烟的蔡家湖荒原。面对白茫茫的沙窝碱地,战士们二话不说,开始挖水井。

挖井之初,战士们用工兵锨一天就能挖出几米深,然而挖到深处后,却遇上十字镐也刨不动的黑碱土。战士们不信邪,咬着牙使劲挖,双手震开了裂口,井一点一点地越挖越深。

随着挖井进度的推进,井底的土很难被甩到井口,战士们便解下军用绑腿布,拧成绳索吊着装土的桶往上提。没干几天,绑腿布就拉断了,铁皮桶也破了。望着周遭杂乱生长的梭梭树、红柳、芨芨草,技术员徐根元想出了用芨芨草编草绳的方法,自那以后,井底的泥土被一筐一筐吊上地面。后来,大家又想出用红柳条编成圆柱形筢子挡住井壁泥沙坍塌,以防止危险发生的法子。

就地取材,灵活变通,不怕困难……就这样,五十一团先锋班的战士们不到半个月,便在蔡家湖荒原上打出了第一口水井。

有了水,五十一团便在曾经的古丝绸之路上扎下了根。战风斗沙、开荒造田、艰苦创业、筹建农场,经过一代又一代兵团人艰苦奋斗,沙漠退步,戈壁变绿,百业繁庶。

荒漠焕新颜

7月19日,六师一〇三团文化广场上,第十一届甜瓜文化旅游季热闹启幕。“一○三团的甜瓜甜得各有特色,不愧是‘中国甜瓜之乡’!”游客傅蓉在现场品尝“西州蜜25号”“黄金时代”等优质甜瓜后评价道。

弹指一挥间,当年的戈壁荒滩,如今已成为“甜蜜之乡”。1999年,一○三团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甜瓜之乡”;2021年,团场被农业农村部批准为甜瓜“三品一标”生产基地,五家渠甜瓜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2年,一○三团八连入选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名单。

近年来,一○三团突破传统种植模式,严格按照有机果蔬标准进行甜瓜精细化管理,所产甜瓜集酥、香、脆、甜于一身,深受全国各地客商青睐。

与此同时,一○三团将甜瓜文化与“亮剑”精神相结合,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整合辖区亮剑团史馆、新渠古城遗址、十四连沙漠等旅游资源,积极发展全域旅游,开发田园观光、徒步探险、汽车越野拉力赛等旅游项目,成功打造出六师五家渠市一条黄金旅游线路。

从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到边疆建设中的艰苦创业,再到新时代的产业创新,一○三团用行动诠释了“亮剑”精神在不同时代的永恒价值。(谌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