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区部分路段流量较大,省博门口、经十路千佛山路口临时管控
2025-05-03 13:55:00
从2000年起,每年的5月3日,济南城都会响起防空警报,以纪念发生于1928年的“五三惨案”。97年前,日军的残暴行径给一座千年古城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痛。
如今,五三惨案纪念园内松柏常青,惨案记忆早已融入城市血脉。那些屈辱和抗争,是永不消逝的历史回声,正如屹立在护城河南段的纪念碑,时刻提醒着人们: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前行。
以史为镜 铭记伤痛
“五三惨案”又叫“济南惨案”。1928年5月3日,日军在济南城内肆意虐杀军民、焚毁建筑,凌辱外交人员。据《济南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资料汇编》记载:在惨案中,我军民死伤总数达11000余人,财产损失24008万余元。
对于这段历史,不少亲历者都留下了他们的口述记录,如明兆乙访问顺祥缎店少东家孟宪艺、知情者孟昭俊、遇难者家属侯瑞生的堂弟侯瑞起、索广箴的夫人和侄儿索元曙、赵秀圃之二嫂等人,记录整理了《济南顺祥缎店罹难记》。邵次明、吴静因、谷岱峰、王慰农等人作为现场目击者也以口述方式汇集了《铁蹄下的济南》一文。
五三惨案是中日关系史上的转折点。它彻底撕下了日本“和平外交”的伪装,暴露了其“大陆政策”的侵略本质,使中国彻底放弃对日“联合作战”的幻想,转而寻求与英美等国的合作。这种外交转向虽未能扭转颓势,却为日后抗战时期的国际联合埋下伏笔。更为重要的是,惨案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精神火种”。
历史的教训同样警示后人:弱国无外交,自强方为立身之本。日本敢公然践踏国际法,根源在于中国内部分裂、国力孱弱。惨案发生后,国民政府虽宣称“忍辱负重”,实则暴露了其对内镇压革命、对外依附列强的本质。这种妥协未能换来和平,反而助长侵略者气焰,为日后“九一八”“七七事变”埋下伏笔。
将惨案记忆融入城市血脉
2008年,中国台湾作家张大春在其散文集《聆听父亲》一书中也提及了其父孩童时代以平民视角经历“五三惨案”的个人记忆。歌曲《济南惨案歌》广为传唱,历史的印记在现实产生深远影响,激励着感伤追忆和爱国深情。
今年4月27日,山东省国动办联合举办的“五三国防动员普法宣传教育周”更是将历史教育与国防意识紧密结合,通过防空演练、法律宣讲、公益市集等活动,让市民在参与中感悟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铭记历史,绝非沉溺于仇恨,而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五三惨案揭示的不仅是侵略者的残暴,更是民族团结与自强不息的必要性。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霸权主义与单边主义依然威胁世界和平。中国唯有坚持独立自主、推动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开放,才能筑牢国家安全屏障。与此同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历史教育,尤其是青少年对近代屈辱史的认知,是培育民族责任感的关键。在济南的“国防心愿墙”上,市民写下“国防安全,人人有责”“铭记历史,守护和平”等寄语,正是历史记忆转化为现实行动的生动体现。
历史从未远离现实
从殷墟甲骨上的卜辞到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从雅典卫城的断壁残垣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铁丝网,历史对文明存续的深意是中国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亦是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写下的“不知出生前之事者,永为孩童”。
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在罗马军团的烈火中化为焦土,胜利者的狂欢却埋下了帝国衰亡的种子——对征服的迷恋终使罗马陷入腐败与分裂。两千年后,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不仅抚平了民族伤痕,更让“永不再战”的誓言成为欧洲和平的基石。这些跨越时空的呼应,揭示着历史的辩证法则:遗忘者必重蹈覆辙,铭记者方得新生。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响彻的钟声,与广岛和平纪念公园的火焰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以300000这个数字将战争之恶铭刻在民族记忆深处,后者却用模糊的“原爆牺牲者”称谓淡化加害者身份。这种记忆的博弈,恰恰证明历史认知是塑造国家精神的基石。当日本右翼试图篡改教科书时,中国通过国家公祭日、历史纪录片《二十二》等载体守护记忆,不仅是对真相的捍卫,更是为现实中的国家安全构筑精神防线。
如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历史的眼光。阿富汗巴米扬大佛的残骸与叙利亚帕尔米拉古城的废墟警示着文明脆弱的本质,但故宫“数字文物库”里3D重现的《千里江山图》与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重建工程中的千万册典籍,又展现着人类修复记忆的顽强。历史从未远离现实,它流淌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镌刻在城市肌理中,更内化于每个选择与判断的瞬间。唯有将历史视为流动的江河而非凝固的化石,才能在记忆与遗忘、传承与创新、坚守与变革之间,走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宽广道路。而铭记历史,终究是为了让每一个今天都成为未来历史的光源。(来源:“济南宣传”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