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旅游事故频发 专家建议完善低空飞行类项目合规审核机制
2025-05-15 12:58:00
5月2日17时许,一架R44Ⅱ型直升机(注册号B-7541)在苏州吴中区上空飞行返航时,从距离地面10米左右的高度坠落。事件造成4名机上人员受伤,1名地面人员死亡。江苏民航主管部门正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据悉,该直升机坠落在苏州吴中区“奥诗汀繁花庄园”景区内。奥诗汀繁花庄园公众号相关信息中,曾提及“在这里,你可以”的系列项目,其中包括“骑马、滑草、小火车、直升机飞行,刺激又好玩”。奥诗汀繁花庄园官方账号于5月2日晚发布公告,苏州奥诗汀繁花庄园因故自2025年5月3日起闭园,重新开园时间待通知。
近年来,低空旅游逐渐成为热门项目,直升机观光、动力伞/滑翔伞、热气球体验等项目在全国多地面向广大游客运营。但低空旅游项目的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法治日报》记者梳理发现,除苏州坠机事故外,仅今年以来就出现多起低空旅游安全事故:
2025年1月1日,湖南衡阳南岳区一滑翔伞飞翔失衡坠落,致一女游客和教练死亡。公开报道显示,滑翔伞刚起飞一分钟,就意外坠落。
2月11日,四川省中江县应急管理局发布情况通报:2025年2月10日16时许,群众报警称有人飞行动力伞时,不慎掉入凯江河上游。接警后,县公安局、县应急局等相关部门立即组织力量赶赴现场救援,落水者胡某经县人民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
根据公开报道,上述低空项目出现问题既有项目运营方本身的问题,比如飞行活动未向当地派出所报备且事发地无合法滑翔伞基地、飞行员超时飞行、未规范固定乘客护具等,也有景区管理方面的漏洞,比如未设置安全隔离带、飞行高度与人群密集区距离较近、未配备专项应急预案、没有按规定对设备审核维护等。
瀛和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方宇分析,根据民法典以及与航空飞行相关的规定,责任划分需结合多方因素综合判定。若调查发现事故因飞行器维护不当、设备故障或飞行员操作失误导致,运营企业需承担主要责任。例如,若飞行器未通过适航检查或飞行员资质不全等,运营企业需要承担责任。若事故因飞行器设计缺陷或制造问题导致,制造商可能需承担连带责任。若飞行员存在疲劳驾驶、未按抗风等级执行飞行或发现故障后未及时迫降等违规操作,可能构成重大过失,需承担相应责任。若景区允许直升机在游客密集区低空飞行,却未设置安全隔离带等保障措施,可能需承担一定责任。
在安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亚洲商务航空协会专家陈栋看来,近年来频发的低空旅游安全事故,暴露出当前行业的制度短板与监管盲区。从事故成因来看,操作失误、机械故障与环境因素是常见诱因。但这些表象背后存在共性问题,亟待通过制度建设和监管完善加以解决。
首先,在项目准入与审批流程方面,部分飞行活动审批路径不清,空域申请流程复杂,一些运营单位存在规避审批、擅自飞行的现象,个别项目甚至未依法取得民航主管部门批准即开展运营,造成“黑飞”事件时有发生。
其次,企业安全投入明显不足。一些项目启动门槛低,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缺乏专业化指导。部分景区尚未配套建设必要的停机设施或应急响应系统,缺乏对低空飞行活动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能力。此外,飞行器性能参差不齐、维护保养制度不完善,也加大了安全运营的不确定性。
再次,专业人才体系建设滞后。通用航空人才培养和低空旅游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不少飞行员资质不够、实操经验也不扎实。部分飞行活动仍存在人员“持证不符”或飞行时间不足的问题,这无疑为飞行安全埋下了隐患。
李方宇认为,现在很多游客对低空旅游的风险认知还不到位,存在一些明显误区。有些游客将热气球、动力伞等项目视为普通的景区娱乐设施,忽视了其本质属于专业航空活动,风险水平远高于地面观光项目。
“低空飞行涉及飞行器操作、气象条件、空域协调、航空器维护等多个高度专业化的环节,任何一环失误都可能引发重大事故。民法典侵权责任编明确将民用航空器作业纳入高度危险责任体系,也反映了立法对该类活动固有风险的高度重视。”李方宇说。
陈栋建议,旅游平台、景区等合作方应当建立和完善低空飞行类项目的合规审核机制,将无证经营、隐患突出的项目拒之门外。同时加强事中监管和事后责任追究,才能从根本上倒逼行业规范发展。
他提出,应加快推动低空经济相关立法进程。目前行业发展主要依赖民用航空法、民法典、产品质量法等一般性法律进行调整,难以全面回应低空飞行尤其是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无人机载人项目等新兴形态下的法律空白。亟须出台针对低空经济的基础性法律文件,明确新型飞行器审定标准和从业人员资质认证体系,并细化无人/有人、载人/载货飞行活动中的权责分配与侵权认定规则,为行业创新提供稳定的制度基础。同时,在执法实践中,应加大对“黑飞”、无证经营、飞越禁限空域等违法行为的精准打击力度。对企业频繁违规、管理失效的情形,应建立“信用黑名单”与行业禁入制度,提升法律威慑力和制度执行力。
他进一步建议,在技术防控方面,应推动通航飞行设备的智能化和监管数字化。目前通航领域的飞行器安全保障能力有限,建议逐步推行“智能黑匣子”等关键设备的强制安装,应建立科学的低空旅游安全评价体系,贯彻“人—机—环—管”四维安全理念,形成“软硬结合”的综合评估结构。核心指标可包括:飞行器及设备状况、人员资质与操作规范、游客风险知情与安全教育、应急医疗与救援配套、景区与平台协同机制,以及责任保险与事故保障体系等。建议通过建立统一的安全等级评估标准,推动项目安全水平的量化考核与动态监管。
“应明确飞行运营方、景区和平台在事故预防与应急响应中的职责边界,健全横向联动机制。对项目运营方提出明确义务,要求其全面、真实地向游客披露安全信息并留存记录,纳入常态化行政监督范围,从源头提升行业整体安全水平,从制度上为游客安全提供兜底保障。”陈栋说。
李方宇说,监管部门应建立跨部门监管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对项目审批、运营过程的动态监管,借鉴先进技术,实现空域动态监控。景区方面要严格审核合作航空公司的资质与安全记录,合理规划飞行区域,设置安全隔离带和警示标志,完善景区应急医疗配套设施。开通低空旅游安全举报热线,鼓励公众监督违规行为。
“在参与此类项目前,所有游客都应具备基本的风险识别意识:一是明确自身是否具备承受高空飞行带来的生理与心理风险;二是主动查验运营方的资质,包括经营许可、飞行员执照、航空器注册及适航证明,并确认是否投保了有效的责任险;三是认真听取并配合安全提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陈栋说。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