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视点丨慎防“妇癌之王”沉默入侵
2025-05-15 13:22:00
主持人 天津日报记者 赵津
5月8日是第13个世界卵巢癌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女性健康,科学防治卵巢癌”。根据《2024女性群体卵巢癌认知及筛查意识调查报告》,超过80%的女性对卵巢癌的患病风险缺乏足够认识,仅少数人群了解卵巢癌的预防和早期信号。许多女性对卵巢癌专项筛查的知晓率较低,且对相关症状的警惕性不足,导致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胡元晶教授表示,卵巢癌作为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被称为“妇癌之王”,却是“沉默的入侵者”,其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大多数患者一经发现就是中晚期。目前,定期规范的体检,包括妇科检查、盆腔超声检查和血CA125、HE4等肿瘤标记物检查能早期发现部分卵巢癌。生活中,女性如晨起触摸自己的腹部发现包块,无论大小,是否疼痛,均应及时就医。此外,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乳腺癌或卵巢癌的女性应做基因检测了解罹患卵巢癌的风险。
发病率上升趋于年轻化
卵巢癌患病有三个70%
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5.7万人被诊断为卵巢癌。长期以来,卵巢癌有三个“70%”困扰着医生和患者:约70%的病人在确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70%的患者初次治疗后的两三年内可能复发;70%的晚期患者生存期不超过五年。胡元晶说,近十年来,我国卵巢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趋于年轻化。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是三大妇科肿瘤疾病,前两种妇科肿瘤多数患者可于早期确诊、五年生存率也远高于卵巢癌。这与卵巢癌位于盆腔深部、生长部位隐蔽,临床上缺乏简便实用的早期诊断方法密切相关。
该院妇瘤科肿瘤专家曲芃芃主任医师说,卵巢癌早期常无症状,但值得关注的是,相当一部分早期患者的首发症状可表现为胃肠道不适、进食困难,容易有饱腹感。病人因腹胀、胃纳不佳、饮食减少或明显消瘦到消化科就医,检查后发现是卵巢恶性肿瘤。另外,还有约1/2卵巢癌患者月经不正常,阴道有不规则出血。如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因肿瘤能分泌雌激素,生育年龄会出现月经紊乱,绝经后患者则有不规则阴道流血。一些患者还会出现腹围腰围增大变粗,腹部、盆腔有疼痛感。较大的卵巢肿瘤还常出现明显的压迫症状,有尿频、便秘、肛门憋坠、下腹坠胀或大便不畅等不适。
警惕卵巢癌高风险因素
肿瘤标志物升高无须太紧张
曲芃芃说,卵巢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有一些高风险因素要引起足够重视。年龄因素。我国卵巢癌高发于50岁至79岁年龄段,年龄越大危险性越高。家族史和基因突变。年龄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年轻女性同样可能患上卵巢癌,尤其是有相关疾病家族史及基因突变的人要高度警惕。特别是家族中有亲属曾患有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或结直肠癌病史,及携带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女性要及早筛查。月经和生育情况。早发月经,推迟绝经和不生育女性会增加卵巢癌患病风险。长期使用激素替代品的女性发生卵巢癌的概率也高于普通女性。另外,不合理膳食如大量摄入饱和脂肪酸,以及过低的蔬菜纤维会增加卵巢癌的风险。
胡元晶表示,卵巢癌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一些早期诊断的病例大多是在查体中发现,此时多于超声下发现卵巢肿块或血液检查发现CA125等血液肿瘤标志物升高。因此育龄女性一定要坚持妇科体检,高危人群体检要包括CA125等肿瘤标志物、妇科B超等。需要指出的是,一旦发现CA125升高也不要过度紧张。“门诊中经常会有患者拿着体检报告说,肿瘤标志物高了,我是不是得了卵巢癌?”实际上CA125并不是卵巢癌特异性非常高的肿瘤标志物,它的升高仅代表疾病的风险性在增加,并不意味着得了卵巢癌。比如一个月经周期正常的女性,来月经、感冒时CA125都可能升高。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以及妇科炎症等很多疾病都可能导致CA125升高。仅有CA125升高,不用太担心,还要结合影像学等其他检查来判断。
全程管理实现慢病化诊疗
三级预防体系降低患病风险
胡元晶说,手术、化疗和维持治疗是卵巢癌治疗的“三驾马车”,手术是基石,化疗对多数患者必不可少,以靶向治疗为基础的维持治疗可延缓患者复发。“我国卵巢癌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仅约40%,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也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目标尚有距离。”目前国内外普遍认同从诊断到规范化手术、化疗、维持治疗和持续随访的全程管理、慢病诊疗体系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途径,早期患者有望获得治愈,中晚期患者可实现与疾病长期共存的慢病化状态,一些年龄在40岁以下的患者如有强烈生育需求,经过严格评估也可以实施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
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年收治新发卵巢癌病例有200余例,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肿瘤诊疗方案的不断完善,早期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已显著提升。早防早干预的三级预防策略可以帮助女性规避卵巢癌风险。
一级预防即未病先防。由于10%至15%的卵巢癌病例与遗传基因密切相关,但风险≠必然,科学干预可大幅降低风险。目前建议家族中≥2位乳腺癌/卵巢癌患者、自身≤45岁患乳腺癌、男性乳腺癌家族史、有已知的BRCA基因突变的高风险人群,可以进行基因检测及早决策。对于普通人群而言,生育和口服避孕药物、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能降低卵巢癌风险。怀孕以及哺乳期间,卵巢会停止排卵,处于休息状态,癌变风险随之减低。统计显示,口服避孕药可以降低卵巢癌风险30%至50%,但需长期服用(>5年效果最佳),停药后保护作用逐渐消失,服药前还应进行血栓风险评估。
二级预防即早发现,早治疗。高危人群建议每年1次妇科检查+超声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普通人群40岁后每年至少1次妇科体检和超声检查,有条件的可以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查。日常如果出现腹胀、腹痛、尿频、月经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三级预防为高危人群手术干预。完成生育的BRCA1/2突变携带者可以在恰当年龄手术干预最大限度切断风险。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