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声丨海洋机器人,深海“新物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2 08:12:00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潘璐 胡静漪

在浩瀚深蓝之下,一群特殊的“探海者”正悄然改变着我们对海洋的认知与利用方式:它们潜入海平面下数十米,翻转腾挪,为船舶“洗去”贝壳和海藻;它们能沉到数千米的幽暗海底,探索深海生物密码……

这群特殊的“探海者”,正是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海洋机器人。在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中,人类探索的足迹仅触及5%的区域,海洋机器人的应用创新,正越来越成为我们探索深海、建设智慧海洋的重要途径。

工作人员向海底布放机器人。受访者供图

最近,在浙江海洋机器人“场景需求与产品技术”对接交流活动会上,浙江省各大研究机构及企业现场展示了长航程无人潜航器、深海软体机器人、仿螳螂虾水下机器人等超50款各类海洋机器人。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负责人透露,海洋机器人产业已成为撬动“万亿级蓝海市场”的战略支点。

海洋机器人,是什么样的?将来会怎样改变你我的生活?

深海探究的“眼和手”

对东海实验室海洋机器人中心主任陈家旺来说,海洋机器人是亲切的“同事”,这位“新同事”可以用于海底油气管道和海底电缆健康的定期检测。而这些埋在海平面百米以下的“血管”正承担着海底能源输送的重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陈家旺和“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 受访者供图

一旦出现险情,陈家旺会先派出“侦察兵”——船拖曳式磁探测器,它可以精准定位海底管道或海缆的位置并测量埋深、水深等数据。“海底金属管缆的磁场是可以探测的,含磁性材料的金属管缆会有较强磁场异常信号,这可以帮助我们初步找出管缆路由问题。”

此外,有缆远程遥控海洋机器人(ROV)还可以携带高频侧扫声呐,对管道进行精细的“体检”。“它可以进行自主判断,通过接收到的声波信息或者近底光学图像信息,构建海底管缆的外观或缺陷,来评估它的健康状态”。而在海底管道的日常巡检中,轻便灵巧的管道机器人将从管道的一端“游”到另一端,通过搭载的多种传感器感知管壁的变形或缺陷并做好标记。

对深海资源的勘探则需要进入几千米甚至万米以下的深海,那里埋藏着可燃冰、多金属结壳、特殊生物等深海资源。“这时候我们会用到不带缆的自主水下机器人(简称AUV)或载人潜水器(简称HOV)进行深海资源调查,它不受缆制约,可根据设定好的路径程序在海底展开巡航,或由潜航员进行深海底现场操控和作业。”

深海蕴藏的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富钴结壳。 受访者供图

在陈家旺的印象中,国内最初的海洋机器人基本用于海底资源勘探以及海洋工程等领域,多以水下观测为主,关键部件大多从国外进口。而现在,国产海洋机器人自主化和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在深海资源勘探、海洋油气生产、水下考古、海上风电运维、救捞等应用场景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年3月,杭州企业中科星图深海科技有限公司科考队搭乘“探索三号”科学考察船,完成了年度共享航次任务,其研发的“海鲸”系列AUV,在南海完成了常态化运行的多项功能验证。

中科星图深海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海鲸”身上搭载着相机、声呐、探测仪等各类感知设备,能够获取精细的海洋信息数据并存储在设备内部。在强大算力支撑下,这些海洋数据可以生成可视化产品及实时模型,让更多人不必出海作业,也能获取海洋数据。

“海鲸”长航程无人潜航器。 受访者供图

这背后是国内深海科技的几十年来的奋斗,也是经年累月的研发和试验,很多传感器并不是为了无人潜航器而设计的,需要从实验室到湖里,再从湖里到海里,不断进行磨合调试。“目前,我们的AUV最深可以抵达水下6000米,从设计、测试到生产应用,全部实现自主化了。” 朱博文说。

“蓝色牧场”的智能伙伴

海洋机器人的价值,不仅在于探索未知,更在于解决眼前的生产难题。

夏天原本是三门青蟹养殖户吴伟快最头疼的季节。他的基地里有上千只工厂化养殖的青蟹,五个工人都管理不过来。“工人都五六十岁了,总是上夜班,操作的时候容易被青蟹咬伤,天气又热,很不方便。”

海水蟹立体养殖工厂。 受访者供图

海水蟹池塘养殖升级为工厂化立体养殖后,原本住在一个池塘里相互厮杀的蟹,纷纷住进了立体式的“单间公寓”。工厂化立体养殖大幅度提高了养殖密度和产量,但也让人工投喂、观察的作业强度大大增加。这让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水产系主任史策想到:能不能让机器人去做这个事情?

他希望,一方面,机器人可以根据蟹的进食量进行合理投喂,另一方面,机器人能够进行巡检,及时关注蟹的状态,便于在蜕壳期收获美味的软壳蟹。

基于对蟹类行为的长期观测数据,史策团队开发了海水蟹食欲判别模型。“通过实时获取水质传感器监测的温度、盐度、pH值等参数,并关联青蟹发育阶段,该模型可以量化预测青蟹的摄食量。机器人依据预设路径,利用可伸展机械臂实现精准分层投喂。”

海水蟹投喂巡检机器人。 受访者供图

有时候,模型也会出现偏差。比如蟹“心情不好”食欲下降时,饵料剩余较多,搭载了摄像机的机器人就会对残饵进行识别和定量分析,并矫正投喂量。“识别到‘两个蟹’的时候,它就会自动报警,提醒工作人员蟹正在蜕壳,要及时收获软壳蟹。”

在耕海牧渔、建设“蓝色粮仓”的进程中,海洋机器人正大显身手。史策介绍,除了陆基工厂化养殖之外,深远海养殖也是现代渔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深远海进行投喂、网箱网衣清洗等工作,传统的人力操作十分困难且危险。“海洋机器人的介入有助于缓解深远海人工作业困难的问题,促进深远海养殖业的发展。”

浙产海洋机器人的产业化应用尝试,不仅在省内。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海洋牧场,一场实地验证正在进行:柔软的仿螳螂虾(俗称皮皮虾)机器人正在人工鱼礁间灵活地穿梭着,靠着5对仿生腹足和柔性脊柱,它的运动速度可以达到每秒1.2米。

浙江理工大学产业学院副院长陈刚介绍,它可以检测海洋牧场里生物的分布种类、数量以及它们的生长情况,为海洋牧场建设和人为干预提供信息。

为何选择仿生机器人?陈刚解释称,传统的ROV和AUV更多只能在开阔水域使用,难以应对珊瑚礁等较为崎岖的地形以及海底环境。针对这一情况,陈刚在观察了很多海洋生物的运动方式和骨骼结构后,将河狸和螳螂虾作为仿生对象进行机械研究。

仿河狸机器人与仿螳螂虾机器人。 受访者供图

“河狸有四肢可以爬行,同时后肢上还有脚蹼,可以在水中游动,是一种多栖动物,还被称为‘水坝建筑师’,作业能力很强。而螳螂虾在狭缝中可以方便穿梭,展开追踪。”陈刚说,仿生式的海洋机器人一方面活动更灵活,另一方面既可以搭载传感器进行监测,也可以用手爪进行作业。在海洋牧场之外,他期待这些“萌物”能有更多的应用场景。

海洋机器人如何更“聪明”

向海图强的号角越吹越响,但海洋机器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海洋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还远远不够,跟陆地机器人比至少要落后10年,所以可以突破的空间很大。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陆慧敏表示。

陈家旺则指出,水下通讯实时性、电池续航能力以及多类型集群协同能力,仍是当前无缆海洋机器人发展亟待突破的关键技术。

能否让大模型赋能海洋,克服瓶颈?这成了浙江大学陈华钧教授2023年初起的核心课题。

2023年,他和团队推出了OceanGPT-1,这是一个提供海洋领域的专业知识的问答模型,但陈华钧觉得这远远不够。“海洋覆盖了全球超过71%的面积,蕴含着丰富的、未知的资源,对于国家战略来说,进行探测研究至关重要”。因此,让大模型与海洋机器人深度结合,成为OceanGPT-2的主攻方向。

中国首个海洋领域开源大模型OceanGPT(沧渊)。 受访者供图

在深海中,海洋机器人接受到的信息不只是简单的图片,而是难以捕获的水下声波、更多频段的海底光谱、错综复杂的海底观测图,原始数据量大且知识密度低,处理起来也极耗算力。

然而,不管是声呐图像的处理,还是海洋专业数据的分析,都是现有通用大模型无法应对的,“有时候测试下来,对于一些专业问题,通用大模型的幻觉率甚至会高达百分之七八十,这在海洋研究的专业领域是不能接受的”。

在来自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东海实验室等合作团队提供的专业数据支撑下,多模态的海洋数据被输入进OceanGPT的大脑,让它展开神经网络学习。而专业的知识语料库不仅有助于合成更严谨的知识指令,监督大模型不去“胡编乱造”,还能在知识增强过程中不断推动其学习和纠正错误的回答。

此外,海洋机器人进入海底后,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进行高效通信。如果能在海洋机器人上部署可在端侧直接运行的大模型,不仅能直接驱动机器人的自主行动,还能在本地将多模态感知数据实时转化为文本信息,再以文本形式进行通信,从而大幅提升通信效率。

陈华钧将手比成碗状:“我们正在推进部署轻量化的OceanGPT大模型一体机,其体积也就这么大,从能耗和体积考虑,很多型号的海洋机器人是完全能搭载的。”

原本的海洋机器人行动依赖人工编码,需要程序员花几个小时写完代码后装到机器人上。而在陈华钧向记者展示的案例中,OceanGPT在接收到自然语言的指令后,会自动进行全局思考与任务规划,通过编码控制海洋机器人展开操作。

史策认为,OceanGPT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提升水产养殖作业机器人的作业精度,并有效降低该领域对人工作业的依赖。“海洋相关数据的持续积累,将有助于大型语言模型更深入地挖掘数据间潜在的因果关系。在复杂度更高的应用场景中,大型语言模型的作用和价值将更为显著”。

利用机器视觉判别海水蟹残饵。 受访者供图

目前,OceanGPT已在浙江大学海鹰系列水下机器人平台上完成初步的技术验证,实测表明该模型将原本依赖人工编写的机器人代码编写效率从“小时级”提升至“秒级”。

未来,陈华钧有着更宏大的愿景:“我们希望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通过语音指令驱动水下机器人在深海中完成复杂任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