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翻8吨垃圾找手表 “有求”如何“必应”?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5 00:11:00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网友为了“一块儿童手表”又吵翻了。

事件的起因是一家子广东游客在山西大同旅游时,不慎遗失了儿童手表。随后,两名环卫工人顶着38℃高温,徒手翻找8吨垃圾,耗时4小时成功找回。

这本是一个“暖心故事”,却被网友推上风口浪尖。支持者盛赞大同市的高效服务,体现了 “民生无小事”的服务理念。而质疑者则认为此举“浪费公共资源”“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甚至批评报道“美化底层苦难”。

对此,环卫公司的上级部门、大同市城管局回应称,此前也有过帮市民寻找失物的先例,此次并非特殊个例。并强调,搜寻工作并非是露天进行,是在一个非常大的场地内,装有风机,并不炎热。

这场撕裂式争论的背后,其实是一个长久以来困扰社会的问题——公共服务响应的标准缺失。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这些原则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体现,但是任何公共服务都要考虑成本的。

相比忙着事后解释,政府更应该将建立更加精细化的公共服务标准摆上议事日程。明确哪些属于常规服务范畴,哪些属于特殊需求,并对超出常规的服务制定清晰的响应机制和补偿方案。此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例如引入志愿者团队、开发寻物软件等,将部分非核心的寻物需求分流,也能有效减轻公共部门的压力,并提升服务质量。

8吨垃圾与一块手表的故事,是现代社会在效率与人情、个体需求与公共利益之间挣扎的缩影。真正的进步,并非一味追求“不计成本”的温情,也不是冷酷无情地“计算成本”。它在于如何在冰冷的成本数字与温暖的人心之间,找到那条最坚韧的平衡线。这需要政府的智慧、技术的创新,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反思与行动。

编辑: 秦扬轲

责编: 赵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