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事业,幸福的滋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5 05:01:00    

高昌区葡萄镇巴格日社区葡萄种植基地,果农将精选后的葡萄装箱。刘健摄/光明图片

游客在葡萄沟景区与演员互动。刘健摄/光明图片

航拍葡萄沟。资料图片

提起吐鲁番,人们就会想到葡萄。你瞧,那翠绿的葡萄田一直延伸到火焰山脚下。葡萄架下,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无核白”、清脆多汁的“马奶子”、玛瑙般的“玻璃脆”,轻轻一掐似乎能滴出蜜来……小小的葡萄经过天山雪水的灌溉、昼夜温差的淬炼,最终融化为舌尖上的甘甜。

真是名副其实的“葡萄和瓜果之乡”!有数据为证:如今,吐鲁番全市葡萄种植面积稳定在63万亩,约占新疆36%、全国6%;年产量162万吨,约占新疆47%、全国10%。吐鲁番还是享誉世界的“葡萄基因库”,葡萄品种超过550种。

2022年7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吐鲁番市考察调研时强调,吐鲁番美丽富饶、瓜果飘香,这是大自然的馈赠。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富民产业。

八月的吐鲁番,热浪滚滚,果色生香。光明日报调研组走进戈壁绿洲,探访当地如何将这份“甜蜜事业”做大做强、推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葡萄藤下结“金”果

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葡萄叶,在地面洒下斑驳光影,一串串“蓝宝石”垂挂在藤蔓上,让人垂涎欲滴。调研组走进高昌区亚尔镇新城片区新城西门村的葡萄园,49岁的种植户阿地力·玉苏甫麻利地摘下几串葡萄,“快尝尝,颗粒长得很,也甜得很!”

以前,阿地力的葡萄园里和大家伙儿一样,种的都是传统的“无核白”,一亩地年收入不到5000元。“全村2700亩耕地,85%以上是葡萄地。想提高种植效益,就要从品种改良入手。”新城西门村驻村工作队队长茹苏力·买买提向调研组介绍。

这两年,新城西门村共引进了波尔特、深红无籽等十多个葡萄品种,每亩地增收近千元。“我的葡萄园全靠自己打理,一亩地年收入一万多元,加上农闲时买卖葡萄干,一年下来能挣个十几万元。”阿地力喜滋滋地说。

正值葡萄上市季节,高昌区红星片区加依村的葡萄连栋大棚里,葡萄藤下却没有葡萄的踪迹。“这里的葡萄上市早,6月底就卖完啦。”看到调研组有些困惑,加依村党支部书记热孜叶木·阿不力木笑着解释,通过引入智能连栋大棚系统,可精准控温、智能灌溉,葡萄提前约20天上市,占得市场先机。

大棚里,经营户帕热扎提·尼亚孜一家人正忙着抛洒羊粪、修剪枝条。“我们的葡萄肉多、颜色亮、硬度好,甜度最高能达26度,真真像蜜一样。”帕热扎提向调研组介绍,合作社今年早早就以每公斤18.98元的价格签下了订单,“‘无核白’可从来没卖出过这个价格,12亩葡萄就有18万元进账!”

2024年,热孜叶木牵头村民成立了吐鲁番市笃永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从品种改良到农资供应全程标准化管理。去年,合作社仅鲜食葡萄销售额就突破1650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就业4900人次。合作社还建立了利润二次分配机制,确保社员、股东和村集体共享发展红利。

在吐鲁番,以往的葡萄架式大多为传统低架结构,通风透光性不好,机械化管理操作极为不便。

“葡萄架式改造后,既能减少人工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又能增加通风透光,提高葡萄品质,实现农民增收。”吐鲁番市葡萄产业发展促进中心高级工程师周慧介绍,全市正推动葡萄架式改造,目前已完成35.5万亩,为葡萄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吐鲁番素有“火洲”之称,这里年均降水量仅14.7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2718毫米,水资源成为制约葡萄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2023年,一项被当地人誉为新时代“坎儿井”的工程——吐鲁番葡萄高效节水改造工程启动。吐鲁番市水利局副局长李志强介绍,该工程覆盖全市63万亩葡萄园,目前一、二期节水项目已改造葡萄田50.7万亩,预计今年9月底三期工程全面收官。从传统的大水漫灌到现在的微喷灌,亩均用水减少超200立方米,好比为每株葡萄藤装上了水表。

生态红利日益显现。2024年下半年,吐鲁番全市地下水位同比回升0.32米。工程全部建成投用后,预计年节水量将达1.5亿立方米——相当于9个西湖的蓄水量。

串起“甜蜜产业链”

调研组来到位于新城西门村新丝路产业园的吐鲁番丝路明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只见车间里智能分选设备正高速运转,该设备可通过精准识别果粒大小、色泽,让葡萄干变身即食零食或酵素原液。

公司董事长王永旭介绍,2024年投用全自动设备后,公司产能从2800吨跃升至4000吨,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深加工不仅让葡萄干身价翻倍,还让80多位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新城西门村在上级部门和湖南援疆的支持下,着力建设新丝路产业园,逐步形成了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农村电商孵化区、工业旅游示范区四大功能区。通过“村集体+农户+企业”的发展模式,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我们的‘无核白’葡萄,甜度爆表,天然健康!现在下单,新鲜直达!”产业园内,吐鲁番丝路骄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主播古丽孜巴,正热情地向网友推介吐鲁番的特色葡萄。

公司负责人朱彦林介绍,该公司现有协议主播36人,总粉丝量6845万。企业努力打造特色农产品电商供应链,以合作社为依托生产种植,以电商中心为媒介选品,培养地方网红主播,推动农副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餐桌。今年葡萄节期间,公司最高日销量超过3万单。

过去,种植户只能将葡萄运往本地批发市场或等待中间商收购,年均收入不足万元。去年,借助电商直播的东风,吐鲁番葡萄逆势而上,鲜食葡萄销售48.86万吨、销售额19.53亿元,葡萄干销售19.59万吨、销售额23.23亿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396元,同比增长8.7%。

周慧介绍,吐鲁番市按照“特色、有机、高端”的葡萄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培育葡萄干、葡萄酒产业。去年,全市40余家葡萄酒庄葡萄酒年产384万升、销售额1.8亿元,葡萄干加工22万吨,部分产品走进欧洲、东南亚市场。葡萄籽、葡萄枝条等可利用资源被“吃干榨净”,从单一种植向全链条转型。

就连看似无用的葡萄叶,也成了增收的“香饽饽”。调研组走进位于鄯善县连木沁镇的新疆黄金叶子食品有限公司,只见公司大院里摆放着一个个红色的塑料桶,揭开盖子一看,桶里正浸泡着新鲜的葡萄叶。

“葡萄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是地中海沿岸地区餐桌上很受欢迎的菜品,既可以生吃,也可以制作‘朵尔玛’(葡萄叶包饭)。”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调研组,吐鲁番的葡萄叶片薄、叶形好、韧度高、口感佳。早在2015年,公司就在连木沁镇投资建厂,收购葡萄叶进行深加工。

“这两年葡萄叶卖得好,一天摘个两三筐,天天都有收入。”连木沁镇尤库日买里村村民哈斯耶提·肉孜边说边采摘着葡萄叶,不一会儿筐子就堆得满满当当。她们一家种了10亩葡萄园,从5月份就开始卖葡萄叶,最高一天能收入300元,这份“副业”让她干得有滋有味。

文旅融合惠民生

火焰山下,热浪蒸腾。当调研组踏入藏在火焰山腹地的葡萄沟,瞬间又是一番天地:绿荫如盖,流水潺潺,商家叫卖声此起彼伏。游客们来到葡萄沟,品葡萄、赏歌舞、体验民俗,感受清凉与甜蜜。

“你们尝尝,不甜不要钱。”青蛙巷巷子口,80岁的艾米迪汗·沙依木大妈正忙着向游客介绍葡萄品种与价格。

过去,艾米迪汗一家靠种葡萄为生。年岁渐长不便下地劳作后,就开始在院中养羊。2024年初,青蛙巷启动提质改造,社区干部上门提议:能否将羊圈外迁,在院内摆个水果摊?

这不,如今的小院焕然一新。“以前葡萄熟了只能晾成干,现在鲜果就能卖上好价钱。”老人家笑着说,“旺季有时一天能挣2000元!”

长达6.2公里的青蛙巷特色民俗街巷里,像艾米迪汗这样受益的居民越来越多。有一技之长的瓦热斯江·亚森把自家庭院改成主题民宿,游客可以跟着他学做各种新疆美食;化身红领巾讲解员的艾则孜·地力木拉提利用课余时间,为游客讲解民俗风情;“吾买尔大叔”把葡萄采摘的场景“搬”进直播间,利用电商把干鲜果发往全国,年收入翻了几十倍。

葡萄沟还迎来了新居民。现代民宿、咖啡吧、茶馆、研学基地、非遗集市、葡萄夜市、民俗表演等,各类文旅业态争相涌现。在巷子里随意歇脚,可能正巧坐在某档电视节目的取景地。

“说到底,就是给足游客情绪价值!”云驿客栈负责人王福平推介起葡萄沟的“隐藏”玩法,“小朋友体验打馕、采摘,还能收获一串自己晾晒的葡萄,多有意义啊!”

“这一弄,葡萄沟真火了!”葡萄沟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高昌区葡萄沟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塔依尔·托乎提早已压不住翘起的嘴角。

原来,今年5月1日,葡萄沟景区实行免门票政策。看似亏本的操作,实则打开了葡萄沟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塔依尔用数据说话:2024年实行“一次购票终身免票”后,景区二次消费收入同比增长30%。今年“五一”,超过12万人次涌入葡萄沟景区,同比增长超6倍;特色餐饮营业额突破80万元,青蛙巷民宿一房难求,手工艺品成了游客必带的“伴手礼”。

近年来,吐鲁番依托葡萄种植资源禀赋,加速“甜蜜产业”发展。从初春的葡萄开墩节,到盛夏的采摘盛宴,再到金秋的葡萄节……吐鲁番将“葡萄IP”与旅游紧密结合,发展“酒庄研学”“葡萄民宿”等新业态,打造“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文旅金字招牌。

火山红酒庄的地下储酒长廊,驼铃酒庄的休闲养生、旅游度假于一体的中西合璧式庄园,楼兰酒庄打造的葡萄酒文化博物馆壁画研学……许多酒庄还巧妙融合葡萄产业与文旅,尽显“酒旅”玩法的独特魅力。

一串串葡萄,“串”起了产业与旅游,更串起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奔赴。这份“甜蜜”,不仅惠及了葡萄沟,更推动着吐鲁番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本报记者 靳昊 孙金行 赵明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