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见“好”|十年徒步踏查5147个巢穴,她是守护湿地生灵的“羽翼卫士”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2 07:33:00    

《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本期人物是“五一特辑·致敬奋斗者”系列。

清晨时分,一抹朝阳渐渐浸染整片湿地,霞光将晨露未晞的苇叶镀上金箔。成群的东方白鹳振翅掠过芦苇荡,黑嘴鸥的鸣叫声在咸涩的海风中回荡。泥泞的沼泽深处,一个身影正躬身记录着鸟巢的坐标——她是赵亚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监测中心副主任。

十年前,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毕业的她,被黄河入海口的壮美景象深深震撼: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中,数以万计的候鸟如流动的星河。但这份诗意背后,是盐碱地的泥泞、潮汐的凶险,以及鸟类监测的艰辛。

初到保护区的赵亚杰,面对数十个繁殖岛上难以辨别的鸟类,索性扎根基层管理站,连续数月与滩涂为伴。潮水涨落间,她学会了通过潮汐表与遥感影像规划路线;烈日暴雨中,她背起十几斤重的设备,在齐胸深的潮沟里跋涉,只为守护18万只北迁水鸟的栖息核心区。

夏季的黑嘴鸥繁殖岛上,成鸟的警诫声划破闷热的空气。赵亚杰和队友们顶着烈日,在280万平方米的盐碱地上定位每一个巢穴。成鸟俯冲而下,排泄物如雨点般砸在监测员的身上,她却笑称这是“鸟类的欢迎仪式”。

十年间,赵亚杰徒步踏查5147个繁殖巢,为40只黑嘴鸥幼鸟戴上卫星追踪器和彩环。“它们的每一次迁徙,都是保护区的生态答卷。”通过互联网与全球定位系统,她实时追踪黑嘴鸥从山东飞往福建度假,甚至跨越黄海在韩国越冬的轨迹。

在高压线铁塔下,赵亚杰举着望远镜观测东方白鹳幼鸟学飞的瞬间;在监控屏幕前,她逐帧分析AI识别技术捕捉的繁殖行为。她和团队首创的“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让5G信号穿梭于芦苇荡,实时回传鸟类种类与数量。

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赵亚杰与鸟儿相伴,用科学数据记录保护区的变化。这几年,发现了一批新物种,鸟类种类由建区时的187种,整整翻了一番,增加到374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增加到92种,这里成为鸟儿理想的栖息地。

说起如何看待人与鸟的关系,天鹅“小雪”的故事深深触动了赵亚杰——2007年秋天,“小雪”在迁徙途中意外受伤,被同事李建救回,但左翅永久畸形无法重返蓝天。十七年过去,“小雪”已成为保护区的“原住民”。她说:“保护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的共生。”

这份共情,也融入赵亚杰的每一次行动——为减少对越冬候鸟的惊扰,她让“电子记录员”无声守护雁鸭种群;为普及生态理念,她将监测数据转化为科普故事,让公众看见“鹬蚌相争”背后的生态逻辑。

多年来,赵亚杰见证黄河三角洲从候鸟驿站升级为“中国黑嘴鸥之乡”“东方白鹳之乡”,见证1679万元打造的生态监测平台为保护区插上科技之翼。但无论技术如何革新,她始终相信:“真正的守护,是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共情。”

4月30日,这位扎根湿地十年的生态卫士,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此前,她还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的荣誉称号。荣誉背后,是她与团队用青春丈量出的生态长城,更是她与万千生灵共同写就的绿色誓言。她说:“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记者 商尧 大众新闻编辑 刘宪伟 设计 吕文佳 实习生 孙凯歌)

相关阅读:

开屏见“好”|全国劳动模范周云杰:扎根制造业37年,从“打螺丝”到掌舵海尔

开屏见“好”|路遇高架桥车辆起火,辅警立刻停车扑救控制火情

开屏见“好”|贾乾峰:文可攻克146项课题,武能精准操控“万吨列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