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有哪些战争(从赎罪日战争说开去)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6 09:06:01    

前文说到,1967年的惨败使得参战的阿拉伯国家集体蒙羞——从而导致这些国家决心发起复仇。阿拉伯国家的报复心理所引发的一连串事件最终导致了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Yom Kippur War,也被称为“斋月战争”(Ramadan War)]。

赎罪日战争

20世纪60年代后期,叙利亚和埃及开始通过政治手段,以及低烈度的袭扰战和恐怖主义手段,试图迫使以色列放弃强占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在这些努力均告失败后,两国决定为了达到目的而诉诸武力。为了重建一度遭到重创的军事力量,两国均不遗余力地投入了大量资金,同时还为进攻以色列制订了一套复杂的战略计划。

两国决心同时对以色列发动进攻,随后固守夺回的土地,击退以军的反击。只要能够在进攻中歼灭以色列军队的装甲部队,并利用新型的“萨姆”(SAM)地空导弹系统重创以色列空军,这两个阿拉伯国家便能够在迫使以色列为了在以色列进一步恶化前结束战争,而归还在上一场战争中强占的领土。这是一套高明的战略,而在未来与强大高效的以色列军的战争中,这样复杂精妙的战略规划将必不可少。

在1973年10月,叙利亚和埃及军队在极为严格的保密和伪装佯动下向边境大举集结,两军的伪装手段中甚至包括对于军兵种实施彻底重新整编。10月6日14:00,叙利亚和埃及军队开始向戈兰和西奈两地以色列强占的土地发起进攻。由于直到叙埃联军发动进攻前10小时才获悉相关情报,以军完全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这段时间根本不够以军动员预备役部队,而以色列政府也无法如同1967年时一样先手进攻以获得主动。埃军先头的5个步兵师在完善的计划和精巧的组织下快速越过了苏伊士运河,并对以军的"巴列夫防线”(Bar-Lev line)发起进攻。

苏伊士战役

这是一道沿着苏伊士运河东岸设置的薄弱防线,沿线设置有12座堡垒,每座堡垒的守军仅500人左右,另有约100辆坦克和300门火炮作为支援。而埃及军队在此战中出动了500000部队,2200辆坦克和2300门火炮,150个导弹连和550架作战飞机。埃及军队的第1波突击行动代价甚微,仅有208人阵亡,而战前的估算是仅在渡河过程中埃军就会蒙受超过10000人的阵亡。在短短36 小时内,埃及军队就攻破了巴列夫防线上的所有堡垒,并在建立起一座16千米(10英里)纵深的桥头堡后开始掘壕固守,这一距离可以保证埃军前沿阵地仍旧处于布置于苏伊士运河西岸的防空导弹阵地的掩护下。

彼时还很强悍的“梅卡瓦”主战坦克

在桥头堡,埃军部署了大量的反坦克炮和苏制“耐火箱”(Sagger)反坦克导弹小队,以应对以军势必发起的反击,果不其然,以军很快派出2个预备役装甲师实施反攻。虽然这2个师在抵达战场时缺乏许多支援部队(仍在以色列境内进行动员),但2个师的坦克团还是义无反顾地向着埃军严密的反坦克防御体系发起了冲击,且埃军的防空导弹系统也使得以色列空军不敢轻举妄动,难以给予地面部队有力支援。在反复发动的装甲反冲击中,以军坦克部队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损失,由阿丹(Adan)指挥的师在反击的头72个小时内便损失了75%的装甲车

辆。

在埃及军队跨过苏伊士运河的同时,叙军装甲部队也正朝着以色列占据的戈兰高地发起突击,同时叙军装备的苏制防空导弹也给予了试图支援高地守军的以军飞机重创。以寡敌众的高地守军虽然拼死抵抗,但叙军凭借绝对的数量优势成功打穿了整个台地。高地中央的一处谷地战斗最为激烈,此地因阵亡者众多而被以军称为“泪谷”(Vale of Tears')。到6月7日时,叙利亚装甲部队已经接近了横跨约旦河的贝诺特-雅科夫(Benot-Yaakov)大桥,这座桥梁是通往以色列北部边境的门户,战略位置至关重要。

但就在这危急时刻,刚在以色列国内完成动员的增援部队抵达了约旦河一线。这些部队甫一抵达,便零散地自行加入防守战斗中,协助守军阻挡住了叙利亚军队的前进。随着主动权的掌握,以军随后开始在战场的南线和中线发起反击,且得到了从西奈半岛方向转场而来的战机的支援。到10月18日时,以军已经重新夺回了整座高地。不满足于此的以军装甲部队甚至开始向着东北方向的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开始进军;到10月24日双方停火时,以军部队已经又从1967年的国境线向外推进了10英里,夺取了关键的赫蒙山(Mount Hermon)。

“瞪羚行动”

在西奈半岛方向,10月10日至14日的战斗逐渐陷入静态,在以军重整部队的同时,埃军则在努力巩固防御。随着以军在戈兰高地方向占据主动权,战事迎来了转折点。在叙利亚的急切请求下,埃军于10月12日和13日,将作为战略装甲预备队的2个装甲师调往苏伊士运河东岸。14日,2个装甲师开始向东进攻,从而脱离了“萨姆”导弹的掩护,埃军部队遭遇了诸兵种配置均衡,熟悉多兵种协同作战,且拥有以色列空军支援的强大以军装甲部队。在这场继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后人类历史上规模第二大的坦克战中,埃军装甲部队被以军的反击歼灭大半。

10月15日至16日,获得战役主动权的以军部队开始向西反攻。到10月16日时,以军部队已经在大苦湖以北的位置扺达了苏伊士运河河岸。在随后的72小时内,阿丹和马根(Magan)二人指挥的师开始向运河西岸进军,并在向南深入敌军领土,向着苏伊士运河掩杀而去。到24日时,以军已经扺达苏伊土城一带的红海沿岸,将埃军第3集团军围困在运河东岸的一处包围圈内。出于对双方的冲突最终会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担心,两个超级大国再度开始强烈施压,要求双方立刻达成停火。25日,双方终于达成停火。而埃以双方的冲突则随咨1978年两国签订《戴维营协定》(Camp David Accords)而正式告一段落,根据协定,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第一个正式承认以色列的国家,而作为回报,以色列同意分阶段撤出西奈半岛。

结语

最终,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严厉施压下,25日,双方终于达成停火。而埃以双方的冲突则随咨1978年两国签订《戴维营协定》(Camp David Accords)而正式告一段落,根据协定,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第一个正式承认以色列的国家,而作为回报,以色列同意分阶段撤出西奈半岛。

相关文章